首页>资讯>正文>

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政策分析 企业如何把握政策机遇?【SMM新能源峰会】

2024-05-30 10:50:14
SMM上海有色网
媒体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收藏举报
— 分享 —

在由SMM主办的CLNB 2024(第九届)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储能产业论坛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党组成员、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对“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政策”展开分析。

电力系统新型储能定位

一、电力系统中新型储能定位

1、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分类

2、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

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

① 为“灵活智能”的电力系统提供技术及装备支撑;

② 改善新能源场站出力特性;

③ 智能微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型电力系统相关)。

3、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特点

4、储能在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位置

5、新型储能应用场景

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

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约1236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新能源发展较快的省区。

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规模达1539万千瓦,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宁夏等系统调节需求较大的省区。

广东、浙江等省工商业用户储能迅速发展。

目前在储能行业各类技术的占比中,锂离子电池比重最大: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铅炭电池储能占比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1.2%。

新型储能政策要点分析

新型储能政策分类示意

新型储能政策要点

定位: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发展阶段:“十三五”以来,行业整体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

指导思想:以稳中求进的思路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创新引领,示范先行。市场主导,有序发展。立足安全,规范管理。(加强新型储能安全风险防范,明确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管理、监测、评估体系,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安全。)(对比:2021.7.15《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多元发展。创新引领、规模带动。政策驱动、市场主导。规范管理、保障安全。)

新型储能规划目标

到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此发展目标(2022年1月29日)在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

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5%以上,保障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调度体系逐步形成,支撑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0%以上、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2024年1月27日)

到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2022年1月29日

配电网承载力改造目标规划目标

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有源配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开放共享系统逐步形成,支撑多元创新发展;智慧调控运行体系加快升级,在具备条件地区推广车网协调互动和构网型新能源、构网型储能等新技术。

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海量资源聚合互动、多元用户即插即用,有效促进分布式智能电网与大电网融合发展,较好满足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及各类新业态发展需求,为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以高水平电气化推动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4〕187号)-2024年2月6日

建议(对政策及企业)

1、坚持统筹原则(所有储能政策都在强调统筹,但具体执行还有很大空间,关键是部门统筹、央地统筹)

坚持统筹规划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与国家安全密切关联,要坚持规划先行,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电源与电网、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开发与节约等关系,高质量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坚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是“伴生关系”):可持续发展目标决定,全局性、战略性决定;

坚持稳定发展新型储能(安全有序规范):稳定发展是能源安全高效发展的本质要求,由底线和效益决定;

坚持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新型储能的特性决定其处于“从属关键地位”难以单独发展,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是电力系统特性、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特性,以及由国情决定;

统筹规划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结合新能源消纳、资源特性、网架结构、负荷特性、电网安全、电源结构等因素,统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多元储能布局。

2、完善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新型储能发展机制中的关键,“电力”平衡作用是新型储能的特质,并不是市场充分竞争领域,要体现功能定价格的特点,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要效结合)

进一步完善电价体系,细化峰期、谷期电价时段,增加较小时间尺度的分时电价,引导和激发用户错峰用电的积极性;

完善峰谷电价,积极推动完善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发挥储能调节作用;

加强电价政策监管,避免扭曲型电价传导及不合理干预电价;

建立健全跨省跨区容量电价分摊机制;

推动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政策。

3、对企业的提示

① 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微观政策的及时性是快速转型中政策的特质

② 问题导向和政策配套是政策完善的基本驱动力

③ 专家的重要作用是解读政策逻辑,分析未来趋势

④ 把握能源电力转型的基本方向、目标、基本原则

⑤ 要系统、深入研究政府相关文件,“文件中自有黄金屋”

⑥ 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是应用政策的灵魂(可操作性政策)

来源:SMM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99期货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

24小时热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