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最大降幅,主要受铁矿石、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进口减少的影响;出口同比增长2.3%,创2024年5月以来新低,主要原因在于“抢出口效应”逐渐消退。今年前两个月实现贸易顺差1705.1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扩大36.8%。分国家和地区看,我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对欧盟、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出口增长放缓,对韩国出口降幅有所扩大。数据表明,随着美国对华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落地,国内“抢出口效应”逐渐消退,我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基于未来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企业减少了对原材料的进口。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宏观政策仍需加强逆周期调节,更多依靠提振消费来扩大内需,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今年2月CPI同比下降0.7%,主要受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节后肉类、蔬菜等食品价格以及旅游出行等服务业价格回落的影响;PPI同比下降2.2%,降幅较前值收窄0.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石油、煤炭、天然气开采等行业价格降幅扩大。中期看,我国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高位,生猪产能去化缓慢,猪肉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上涨。随着天气转暖,蔬菜供应和运输将恢复正常,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维持低位运行。考虑到海外货币紧缩政策的滞后效应尚未完全显现,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仍在,此外,美国计划于4月2日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可能引发更多贸易摩擦,不利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威胁全球贸易活动和抑制大宗商品需求,PPI下行趋势难以改变,但降幅有望边际收窄。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举措已经初见成效,将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总体看,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的风险加大,为应对外部挑战,完成预期目标,今年全国两会释放了稳增长的强烈信号和预期,预计相关配套措施将陆续出台,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和风险偏好。 随着前期一揽子增量政策举措逐步发挥效能,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有利于重塑海外机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年初以来,随着科技板块的崛起,基于AI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外资机构纷纷表示看多A股市场,中国资产价格重估的逻辑得到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认可。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韩国投资者投资A股和港股的月度交易额达7.82亿美元,环比增长近200%。不过,未来股指市场能否持续走强,关键仍取决于企业盈利改善情况,以及各项稳增长政策的落实和实际效果。(作者单位:新纪元期货) 来源:期货日报网lg...